走在奥克兰市中心Queen Street上,很多华人居民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景象:越来越多的店铺拉下了铁门,橱窗里挂着“待租”、“出租”的牌子。

曾经吸引大量游客和本地人驻足的DFS Galleria已经关门,Smith & Caughey也办完了最后一次圣诞橱窗。
对于许多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华人来说,这些名字承载着记忆,如今却只剩下回忆。
最近,商业地产机构Colliers公布的数据,正式印证了大家的直观感受:奥克兰和惠灵顿的零售空置率正在持续攀升。
奥克兰CBD空置率从0.9%涨到11%
根据Colliers的统计,奥克兰整体街铺空置率已从2019年6月的6.3%升至目前的10.5%。

在CBD核心区域,2019年6月的空置率仅为0.9%,如今却高达11%。在疫情最严重的2021年,这一数字一度飙到14.4%。
其他区域同样不容乐观,街铺空置率由7.4%升至10.5%。
惠灵顿的数据也同样令人担忧。

CBD整体空置率从4.2%升至9.3%,Lambton Quay由3.5%升至8.5%,Willis Street则从3.5%升至7.9%。
这些数字,意味着奥克兰、惠灵顿中心街区中,平均每10间店就有1间处于空置状态。
对于习惯来CBD逛街的华人居民来说,这种变化再明显不过。
经济环境叠加冲击
商家无力支撑
Colliers全国研究与经济主管Hamish Fitchett直言,自疫情以来,零售业“过得相当艰难”。
生活成本危机、高利率环境、房贷压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支出。
尤其是奥克兰、惠灵顿这样的高房价城市,家庭负担更沉重,消费能力受到严重抑制。
更雪上加霜的是,Smith & Caughey和DFS这样的“大户”一旦关门,就会在数据上迅速推高空置率。
Fitchett还提到,IRD(税务局)对税务拖欠采取更强硬的追缴方式,一些本来勉强维持的商户因此被迫退出市场。
他同时指出,未来利率下降可能会改善局面。
刷卡交易数据显示,核心零售消费近几个月已有连续环比增长,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华人熟悉的街区:少了人气与热闹
对于许多华人来说,奥克兰CBD的街区并不陌生。
这里曾是大家节假日逛街购物、带家人朋友打卡的地方。
但现在,街上冷清得多了。
零散的便利店、dairy、vape shop取代了原本多样的零售格局,门口的顾客稀稀落落。
Retail NZ首席执行官Carolyn Young形容,CBD“人流量明显减少”,信心不足让商家不敢轻易扩张。

她坦言,零售商依然对未来保持乐观,尤其是即将到来的Labour Weekend、Black Friday、Christmas和Boxing Day。
每年的节日购物季,往往是商家扭转颓势的关键节点。
不过,她也提醒,当商家租约到期,往往会面临艰难抉择。
如果房东体谅市场环境、租金合理,商家可能选择续租;反之,一些商户会干脆放弃,选择关门。
空置率飙升背后:消费习惯的转变
Carolyn Young还指出,消费者购物习惯已经改变。
疫情前,人们会特意花半天时间进城逛街、看橱窗、比较价格,再过几天回来购买。

而现在,这一切都转移到了线上——消费者在网站上完成“window shopping”,进店时目标更明确,只为买某一件商品。
这意味着,哪怕未来CBD人流回升,也未必能恢复到过去的水平。
对于依赖随机人流的商家来说,这无疑是更大的挑战。
新西兰零售行业“大洗牌”
First Retail Group的Chris Wilkinson分析,零售空置率上升不仅仅是“生意不好”的结果,也是行业“洗牌”的一部分。
很多商户在等待更好的店铺位置出现时,会选择搬迁或调整,导致市场“空出一批,再填一批”。但CBD缺乏过去那种稳定人流,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Ponsonby的Cactus Outdoor创始人Ben Kepes直言,现在的零售环境“非常困难”。
他观察到,从北岛最北端到南岛最南端,零售生意普遍艰难。
但他也强调,如果品牌有差异化、能提供独特价值,就仍然能吸引顾客。
“靠人流、卖同质化产品的模式,越来越走不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