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的司机们,尤其是每天往返市中心上班的居民,恐怕要准备掏腰包了。
新西兰政府的“拥堵费”法案昨日在国会三读通过。

该法案全称为:The Land Transport Management (Time of Use Charging) Amendment Bil,土地运输管理(分时收费)修正法案。
新西兰正式进入“用路要付费”的时代。首个试点城市,几乎板上钉钉,就是奥克兰。
这项制度,也被称为“分时收费”(time-of-use charging),简单来说,就是在早晚高峰或特定繁忙路段向驾驶者收取一笔“时间使用费”。
当大家开车进入市中心、或者行驶在指定高速路段时,系统将自动识别车牌并扣费。
新西兰交通部长Chris Bishop昨天宣布,立法全票通过。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跨党派共识”。
他说,政府将优先与奥克兰市议会合作,“因为奥克兰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ishop表示:“经过多年讨论,国会终于一致支持减少拥堵、提升生产力。我们希望让出行更高效,让道路真正流动起来。”
这套制度在海外早已成熟——伦敦、斯德哥尔摩、米兰和新加坡都已实施多年,而纽约则是最近加入的城市。
今年1月,纽约市中心“拥堵缓解区”正式启用,司机进入核心区最高需缴16纽币。
奥克兰或成“首个试点地区”
在所有城市中,奥克兰最积极。
奥克兰市长Wayne Brown多次公开力挺,他认为收费能“唤醒”司机的出行习惯。
“我们只需要让一部分人因为要付钱而选择不出门。
“人们只有在‘钱’或‘恐惧’面前才会改变,光靠善意是没用的。”他说。

奥克兰市议会早已进行多轮建模,分析哪些道路最适合收费。方案集中在市中心入口及周边高速公路。
根据Brown的设想,单次进出收费可能在3.50纽币至5纽币之间,低收入群体或许能享有部分豁免。
如果进展顺利,最早2026年初就可能启动试运行。
届时司机将通过电子识别系统自动扣费。
为什么要“收费通行”?
政府的解释很直接:当开车是免费的,大家都选择同一时间出门,结果就是——车多、路堵、时间浪费。

而当道路“有价”,就能鼓励部分人改搭公交、拼车、或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
这样一来,道路更通畅,行程更可预测。
此外,收费所得也将回流交通体系,用于改善公交、地铁、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
理论上,这是一个“共赢”模式——少堵车、多环保,还能筹钱建设更好的交通网络。
反对声音主要集中在公平性问题。
批评者认为,这项制度实际上会造成“两级出行社会”——有钱人能付费享受顺畅道路,而低收入者被迫绕行或改搭效率不高的公交。
同时,还有人指出,女性和残障人士可能受影响更大。
女性往往肩负更多家庭照顾责任,需要频繁短途出行;
而对行动不便者而言,公共交通并非总是可行的替代方案。
具体如何执行?
根据议会通过的法案,执法将通过车牌识别摄像头完成。
系统会自动识别进出车辆,记录时间与路线,然后计费。

根据奥克兰市议会此前的模拟建议,单次进出收费可能在3.50纽币至5纽币之间,低收入群体或许能享有部分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