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西兰政府更新了采购规则,目的非常明确:让本地企业更容易赢得政府合同,同时让纳税人的钱发挥更大经济效益。

这项新规将于12月1日正式生效,适用于大部分商品、服务和建筑合同。
什么是新规?
新规的核心是引入“经济效益评估(economic benefit test)”。
政府在评估竞标企业时,至少10%的评分要看企业对新西兰经济的贡献。
例如——
使用本地企业履行合同;
创造就业机会;
培训员工提升技能;
支持本地供应链等。
简单来说,(优惠的)价格不再是唯一考量,谁能对本地经济贡献大,谁就更容易拿到合同。
新西兰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指出:“政府合同每年总价值超过500亿纽币。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让新西兰企业更容易赢得更多此类合同,无论是直接中标还是作为供应链中的分包商。”
为方便企业操作,政府还将采购规定从原来的71条减少至47条,使其“更易理解、更便于操作”。
大合同(商品、服务、翻新合同超过10万纽币,建筑合同超过900万纽币)都适用新规,而低于门槛的合同则优先授予本地企业。
政策旨在解决什么问题?
Willis表示,以往规则中对新西兰利益的权重不足,限制了本地企业的发展。
新规希望达到几个目标:
1、支持本地企业成长:更多机会参与大合同,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收入。
2、创造就业和技能提升:鼓励企业培训员工,提升本地劳动力技能水平。
3、让纳税人的钱更有价值:合同资金在本地循环,通过工资、学徒培训和社区投资等方式带动经济发展。
4、保持国际贸易:新规在优先支持本地企业的同时,仍符合国际贸易承诺,确保新西兰企业继续享有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
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BusinessNZ首席执行官Katherine Rich指出,新规将让更多本地企业参与大型合同,无论是直接承接还是作为分包商,都能扩大企业规模、创造更多就业、缴纳更多税款,还可能增加出口产品。
新西兰本地采购推广机构Buy NZ Made也表示,政府不仅要买到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更希望通过采购让新西兰经济受益。
企业如果能清楚展示自己对本地经济、就业和社会的贡献,就比单纯比价格更有优势,更容易赢得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