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xi Chen来自中成都,目前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
她研究生在中国成都完成,攻读日本文化研究专业。
机缘巧合下,她来到新西兰基督城攻读博士,并解锁了一个全新的人生板块。
“我从未想过会来新西兰学习日本文化,而且还是研究历史悠久的茶道。”她说。
01.
认识新西兰导师
“被办公室的装修惊到”
在成都读研期间,Chen结识了现在的导师Richard Bullen。
“Bullen身为新西兰人,对日本文化却有深刻见解,他展现的专业知识令人印象深刻。
“研究日本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小众领域。
“而他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位西方学者。他对东亚文化抱有很大热情。
“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许多中国书法卷轴,这种感觉就像一秒穿越回中国的古代书房。”Chen回忆说。
于是Chen决定在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新西兰闯一闯,看看导师的家乡,探索他国文化。
02.
基督城的茶道社团
“藏龙卧虎”
来到新西兰基督城之后,Bullen导师将她介绍到基督城一个小的茶道社群。
别看这是个民间组织,这里面藏龙卧虎。
社团领袖是Lesley Maclean和Yoko Couling,Chen将其称为“亲密如家人般的茶友”。
Lesley Maclean曾是新西兰地下音乐厂牌Flying Nun的成员,后来又到日本学习茶道。
她曾在东京Urasenke(日本三大茶道流派之一)学习多年,接受茶道严格训练。
在基督城社团里,她将西方背景与日本茶道实践结合,擅长精细动作与仪式感。
Yoko Couling原籍日本,自幼学习茶道文化。在社团中负责非正式练习和日常茶道练习,帮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技巧。
03.
以茶会友
“每次相逢都是唯一”
Chen指出,在社团中Maclean教了她很多茶道知识,精确到每个点茶、沏茶动作。
Couling的课程则更加随意,以巩固、练习为主。
如今Chen在基督城学习茶道已有一年半,每月到社团练习3次。
她说:“每次练习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次都会为自身带来深刻改变。
“茶道要用一生来体会。”她说。
Chen指出,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每个动作都包含深刻意义。
例如一个简单的握碗动作,握碗称为“持茶碗”,也蕴含丰富的文化与哲学意义,体现了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
Chen表示,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有句话叫:ichigo ichie,译为“每次相聚,皆为唯一”。
“所以要珍惜每次品茶活动,珍惜每位友人。”她说。
04.
体会茶道
“放慢节奏,在生活中发现美”
当然,学习茶道文化与Chen的博士研究是息息相关的。
Chen的博士研究课题就是探讨日本茶道(chanoyu)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对茶道美学发展的影响。
当被问及博士毕业后是否会成为“茶道大师”时,Chen笑着回答道:“希望如此,那会是好几年之后的事了。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
Chen补充说:“成为一个茶道大师远比读博难得多。
“读博总有终点,但茶道永远在变化,即便是资深的茶道大使也会出错。“
日本茶道千变万化,源于其长期历史演变与中日文化融合、不同流派与师承的多样性、茶会环境和宾客组合的差异,以及茶道哲学强调的“此刻唯此一次”理念,每一次茶会都独一无二,动作与体验随历史、文化和当下实践不断变化。
05.
新西兰的文化多样性
Kiwi也能流利主持正式茶会
Chen表示,近期令她最动容的一件事是观看Maclean主持的正式茶会。
“整个过程让我很动容。
“一个Kiwi居然可以如此流利的表演。精准把控每个动作。
“那一刻,我明白了一句话——艺术可以超越时间,跨过边界。
“她当时甚至没穿和服,但她举手投足间透出的宁静,让人心神平静。”
Chen指出在基督城的社团学习茶道,令她明白许多道理。
“例如生活要慢下来,活在当下,在周围世界中发现美。”
Chen目前正在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研究日本茶道的发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她关注的是,茶道在中世纪时期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及陶瓷等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茶在日本最初只是僧侣用来提神的饮品,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
她认为,当时的日本文化领袖普遍精通中国文化,这些影响深刻塑造了茶道的发展轨迹。
通过她的研究,陈子希希望为东亚文化研究填补茶道历史的空白,让大家看到茶道不仅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现象,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本文编译自 | The press
原文作者 | Wei S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