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公布的一项新西兰研究发现,如果世界各国未能加紧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足,那未来袭击新西兰的强气旋降雨量可能增加20%至35%。
据了解,新西兰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气旋——包括 1968 年造成Wahine号沉没的Giselle气旋、以及 Gabrielle和Bola——均属前热带气旋(ex-tropical cyclones)。最新的高精度气候模型显示,到本世纪末,这类气旋可能带来多达35%的额外降雨。
研究指出,即便各国控制排放,使全球升温控制在比1990年代末 2000年初高2°C的水平,极端气旋的降雨强度仍可能增加约20%。而目前全球排放路径远超这一目标,依据国际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数据,目前仅有英国设立了与1.5°C升温目标一致的2035年气候目标。
研究主导者、气候科学家Peter Gibson(来自Earth Sciences NZ和Waikato大学)表示:“对新西兰而言,最关键的信息是:未来来自这类风暴的极端降雨将明显增加,而且幅度取决于未来气温的上升程度。”

他指出:“在高排放情景下,极端降雨可能增加30%至35%;而若遵循较温和的排放路径,到本世纪末升温控制在2°C,降雨增幅则可限制在20% 左右。”即使是后者,影响也相当显著。像 Gabrielle、Bola、Giselle这样造成灾难的风暴,往往会在某些地区带来400毫米的降雨,因此哪怕是20%-30%的增幅,对实际影响而言都是巨大的。”
研究团队使用了Earth Sciences NZ于去年为新西兰开发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气候模型,模拟了在低、中、高排放情景下,南太平洋(包括新西兰)地区的极端气旋变化趋势。这些排放水平分别对应全球升温约1°C、2°C 和 3°C,相较的基准为1995–2014年期间的气温。
Gibson表示,他们也研究了是否有其他气候变化趋势(如高压系统增多或风向改变)能形成“保护罩”,偏转气旋路径,避免登陆新西兰。
但他说:“很遗憾,在我们的模拟中没有发现这类变化将在新西兰上空形成有效防护。”
这项研究验证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与其他研究的预测,即未来前热带气旋的频率未必增加,但其带来的降雨强度会增强。
Gibson指出,此前多数研究基于低分辨率的全球气候模型,难以准确模拟气旋的结构与行为。
“热带气旋的‘风眼’直径通常为几十公里,而全球气候模型的分辨率约为 100 公里,难以精确捕捉这类天气系统。”他说,“我们这次采用的高分辨率模型在物理机制上更为精细,模拟效果也更准确。”
据悉,该研究由新西兰商业、创新与就业部(MBIE)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计划(Building for Climate Change)与战略科学投资基金(Strategic Science Investment Fund)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