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华人“栽坑”,损失300万!新西兰爆出“特大机票骗局”!真号假座难识别.....

年底假期即将到来

新西兰华人圈

竟爆出“假机票”案

受害人多达200个家庭,300万人民币

多方奋力追回钱财,甚至在国内报警。

最近有了重大进展。

“我们等待正义降临

“同时提醒大家警惕骗局”

| 本文由

新西兰华人刘女士亲述

AM936记者采访报道

如果不是那通深夜电话,新西兰华人刘女士可能不会发现自己手里的机票早已不存在。

2025年11月3日晚上10点多,她已经准备休息,微信忽然响起,是她信任了几个月的华人票代沈某

对方发来的消息短得令人心慌:“你查一下票,有点情况。我回国看看,我可能也要报警。

而票代沈某人在机场,准备登机回中国。

她突然抛出这句话,却没有解释,也没有任何前情提示

更要命的是,她只通知了极少部分人——更多受害者当天晚上根本没有收到任何提醒。

刘女士愣住了,一边还没反应过来“一点情况”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边又觉得不对劲,当下立即把儿子和伴侣的行程单发回国内,让家人连夜找航空公司核实。

因为有时差,她父母只能在国内深夜打电话询问。

01.

罕见票代圈套

“票号和乘客对不上”

几个小时后,一个让人彻底绝望的答案传来:“票号是真的,但乘客不是你们。”

这句话把刘女士吓得心一下揪住。

怎么可能?行程单、票号、航段、日期全部齐全,而且看起来无比正规。

可航司的答复非常明确:票号确实存在,但对应的旅客另有其人

刘女士父亲不死心,又找了相熟票代核查,对方看完后只说出更令人发冷的一句话:“这是骗子高明的手法,你们被占位票骗了。”

图 | 刘女士提供的真假票对比

刘女士指出,真假票售价差距不过几百人民币,是出于信任才找的这位票代。


image


所谓“占位票”骗局,是行业里一种极具迷惑性、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的黑产操作。

骗子先以系统漏洞“占”到航司票号,生成真实编号,骗取信任。

三天后占位自动释放,票号回到航司,再重新卖给真实旅客。

受骗者拿到的,是一张“真票号、假乘客”的伪造行程单。

行程单是真票样式、票号是有效票号、格式也没问题——唯一假的,是乘客本人。

刘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02.

李逵李鬼,真假票务公司

贵州法人被捕,资产早转移

然而,当她焦急地把结果告诉其他购票人时,她突然发现情况更糟——不仅是她,身边多个朋友查到的都是一样的“真号假票”

大家陆续在群里对上线,一个接一个的家庭确认了自己被同样的方式骗了。

更恐怖的是,所有人都通过同一个渠道购买机票——沈某

随着受害人数不断增加,一个关键事实浮上台面:“一起飞”其实有李逵和两套系统。

真正的“一起飞国际机票网”,成立于2003 年,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出行服务平台,在广州、北京、深圳、纽约等多地拥有分公司,是许多华人熟知的正规品牌。

图 | 真正的 “一起飞票务网”是一个知名订票平台


image


而骗走新西兰华人巨额资金的,却是2024年5月在贵州才注册成立的“贵州一起飞国际旅行社”

名字一模一样,业务“看起来”相同,二维码、行程单、支付名称都雷同,但背后完全是两个世界

更荒诞的是,当受害者代表和票代“糖果”赶赴贵州查探时,发现“贵州一起飞”的办公地点早已人去楼空,门锁生锈,显然长期无人办公

当地警方随后介入调查,迅速抓获“法人代表”,但现实更让人寒心——法人是个学历极低、表情茫然的人,看起来就是被推上台的“背锅者”。

贵州警方的回复是:案件已立刑事案,已追回部分赃款,但绝大部分资金在案发前已被迅速转移。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精心设计、提前预谋的大规模诈骗。

03.

NZ华人圈知名票代沈某

服务好 “口口相传”

要理解为什么这场诈骗在新西兰能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到上百家庭,就必须从沈某说起

从刘女士的叙述来看,沈某在新西兰华人圈的出现时间并不久——她从今年7月开始在新西兰代理机票业务

那时,贵州一起飞尚未与她签任何代理合同,直到9月3日她才正式与这家公司建立代理关系。

也就是说,整个7月到9月初这段时间,她实际上是在“无证”状态下销售机票。

据悉,沈某是通过新西兰华人某论坛找到的这份票代工作

在沈某入职不久后,这份招聘信息被下掉。

但沈某在华人圈极快建立起“口碑”。

她不打广告、不投推广,只通过“口口相传”

刘女士指出,她出现在学校家长群里,帮忙查票、解释航线、服务殷勤。

图 | 刘女士提供的与沈某之间的推广截图


image


她在各种生活群里活跃,包括剪头发的店群、餐厅老板群、美容群

她给客户留下的印象都是:“人好、态度好、随叫随到。”

更重要的是,她卖的机票并不比航司便宜多少

便宜几百块”的陷阱并不存在,也没有夸张的折扣。

刘女士说:“我们不是贪便宜,我们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也觉得她态度真的很好。”

正因为如此,沈某的客源不需要推销,全是熟人介绍熟人

有些受害者甚至连她本人都没见过,只因为“朋友说可以信”,便放心下单。

在华人社区,“口碑”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却在这个事件里成为骗局扩散的助力。

沈某把贵州一起飞的二维码、付款方式、行程单统统发给客户——所有信息看起来都正规,连最专业的票代在第一眼都难以分辨真假。

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她积累起大量下单客户,其中包含许多新西兰本地的家庭、老人和学生。

直到案发,她累计售出的绝大多数机票都是假票,涉案金额巨大。

然而在事发初期,她仍不断向群里强调:“公司运作正常”、“退款会在七到十五天到账”,“不要担心”。

这样的安抚,让许多人错过了报警冻结资金的重要时间窗口。

04.

票代二号“糖果”介入

骗局水落石出

如果没有“糖果”,这起事件可能会延误更久,甚至更难查清。

糖果同样也是贵州一起飞的代理之一

她从2025年7月就开始售票,但她在遇到异常时的反应截然不同

11月初,她从国内得知大量假票问题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受害者至今都感激的决定:她不是推卸责任,而是马上把所有通过她购买机票的人全额退款,连差价也补给了对方

她说:“我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既然客户买到的问题票,我不能让他们承担损失。”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的下一步行动。

2025年11月8日,她独自飞往贵州,当天就赶到贵州一起飞的办公地点。

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早已荒废、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门锁生锈、桌椅搬空,文件不见踪影——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诈骗公司并非临时跑路,而是早已把行程安排得滴水不漏。

糖果当场报警,并在当地(贵州)警方的配合下迅速推进案件。

因为她的到来,警方才得以及时锁定法人、控制部分资金流向,让案件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糖果向受害人群传回真实情况,这才让群内上百人看清整个事件的全貌。

若没有她,沈某的“退款承诺”极可能让更多受害者继续等待,错过更多追回时间。

刘女士说:“幸好有她。她一个人冲到贵州,不然我们还在傻等所谓的15 个工作日退款。”

而对比之下,沈某的态度则显得“极不负责”。

“虽不知她是否知情贵州一起飞公司的具体情况,但她一直是不作为的状态。

“抛下轻飘飘的一句“我回国再说”,就没有了音讯。

“群友们从满怀希望到彻底绝望。”刘女士和群友们指出。

糖果的行动成为整个案件的分水岭。

05.

200受害人联盟

涉案300万人民币

随着越来越多受害者浮出水面,维权群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超过180名群成员。但刘女士明确指出:

“群内人数不等于受害人数。很多家庭买两张、三张、四张票,但只有一个人进群。”刘女士说

同时,还有许多老人不会进群、不会截图、不会上传资料,他们只知道“票没了”“钱没了”,但无力维权。

此外,还有不少人是通过沈某的“单线联系”购买机票,从未加入受害者群。

根据目前统计,群内确认损失约240万人民币,而加上未入群和未曝光的受害者,总涉案金额至少300万人民币

而200多个家庭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准备回国探亲的华人老人。

他们原本准备年底回家,有人安排了手术,有人准备看望父母,有人计划带孩子回国认亲。然而机票被骗后,这些计划全部被迫取消。

有位阿姨对刘女士说:“孩子,我医院都约好了,现在我回不去了。”

刘女士在采访中提到:“这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是人的希望被打碎了。”

在新西兰方向,受害者们已经开始采取法律行动,有人向小额法庭(Disputes Tribunal)提起联合诉讼,已有多人组队递交申请,也有人聘请律师准备进入地方法院。

律师给出的意见相当一致:沈某作为代理人,有法律责任,无论她是否主观知情。

在中国,贵州警方已立案、已冻结部分赃款,但案件涉及刑侦、经侦和跨省协作,最终追回比例未知。

但对刘女士和其他受害者来说,追回钱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了。

“我们要站出来,是因为不能让这样的骗子在新西兰继续横行。”

06.

节假日来临

如何防止机票诈骗?

这起事件让整个华人圈深刻认识到:信任是最容易被骗子利用的“弱点”。

刘女士说:“我们被骗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信任。”

现在回头看,所有受害者都遵循了类似的逻辑:

  • 朋友推荐,应该靠谱

  • 票代态度很好,应该不会骗

  • 行程单像真的

  • 票号是真的

  • 名字是错的,没想到吧?

整个骗局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它利用的不是技术漏洞,而是 人心漏洞

刘女士在采访最后说:“我们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追回损失,而是为了少让更多的人受骗

在海外,华人往往更依赖熟人社群,但正因此,一旦骗子混入熟人网络,扩散速度会比任何广告来得更快。

真正值得所有人记住的是:

无论对方多“熟”,多热心,多被推荐——

机票一定要通过可以验证的平台购买。

行程单一定要核对乘客信息。

票号一定要在航司查询。

付款方式一定要能拒付追款。

骗局可以复制,但教训不能重复。

这个年底,新西兰华人圈经历了一场痛苦的集体事件。

有人哭,有人急,有人夜不能寐。

有父母等不到回家的孩子,有老人等不到回国的机会。

但也正是这起事件,让更多人明白:在海外,我们必须互相提醒,而不是互相沉默。

愿所有准备回国的人,都能带着真正的机票,顺利抵达想念已久的家。

也愿这样的骗局不再发生在任何一个善良的华人身上。


请先 登录账号 参与评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