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国毒品走私的案件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复杂的线路和精心设计的手段。
最近一宗案件,让人不禁感叹科技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到极致。
美国联邦当局近日逮捕了一名42岁中国籍男子Zukai He(何某)。
联邦警察指控他参与国际毒品走私,通过虚拟邮箱服务,将大量冰毒从墨西哥走私到美国,再转运至新西兰。
01.
“海淘神器”被毒枭利用
所谓虚拟邮箱服务(Virtual Mailbox Service,简称 VMS),本是为海外购物或保护隐私而设计的便利服。
用户注册一个虚拟地址,邮件和包裹先寄到这个地址,然后可以在线查看,甚至选择转寄到自己的实际地址。
原本是科技带来的便利,却在这起案件中,被何某用作毒品走私的隐秘通道。
据美国当局透露,何某在2017年非法进入美国,并在2024年9月受到遣返命令。法
庭文件显示,他盗用了加利福尼亚一名居民的身份,用于注册虚拟邮箱账户。
通过这个“假身份”,他能够在美国境内收寄包裹,却不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去年1月,执法部门查获了寄往该虚假邮箱的两个包裹——其中一个在阿拉斯加——最终目的地都是新西兰。
执法人员通过联邦搜查令检查包裹,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藏着近3公斤冰毒。
图 | 藏在打印机里的冰毒
一个包裹的毒品藏在热转印压印机里,另一个则藏在3D打印机中,这种“技术藏毒”的手法令人咋舌。
02.
跨国快递惊现冰毒:
从墨西哥一路寄到新西兰
案件并不止于此。
2024年5月,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截获了四个从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邮局寄出的包裹,这些包裹同样要运往新西兰,每个包裹都含有超过1公斤冰毒。
图 | 查获包裹中的冰毒
随后,又发现了第五个类似包裹。
至此,何某通过VMS系统试图走私的冰毒总量超过10公斤。
执法部门指出,这些包裹的路线精心设计,表面上是普通的邮寄物品,但内部却藏有违禁物品。
这也提醒我们,普通消费者在接收国际包裹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跨国犯罪链条。
03.
搜查现场大曝光:
手机、收银机、现金
9月8日,联邦当局对何某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住址进行了搜查,现场情况令人震惊。
执法人员查获了14部手机、两台笔记本电脑、25台收银机、超过6公斤冰毒、超过13,000美元现金以及各类财务文件。
04.
幌子公司洗钱
声明中提到,这些财务文件涉及九家疑似空壳公司或幌子公司,注册地包括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马里兰和纽约。
这些公司要么登记在何某名下,要么登记在身份被盗受害者的名下。
换句话说,他不仅通过邮寄通道走私毒品,还试图通过企业架构洗钱或掩盖资金流向。
05.
最高可判40年
目前,何某面临一项指控:共谋分销及持有甲基苯丙胺(冰毒)、意图分销。
他已被拘押,等待首次出庭。
如果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最高40年的监禁。
在美国司法部发起的专项行动中,何某落网。
该行动旨在阻止非法移民,彻底铲除毒品集团及跨国犯罪组织,并保护美国社区免受暴力犯罪和毒品走私侵害。
06.
华人小心包裹陷阱
对于新西兰华人来说,这起案件尤其值得关注。
冰毒通过跨国渠道寄往新西兰,意味着我们的社区并非完全隔绝在毒品犯罪之外。
尤其是一些小型包裹或快递,很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掩盖身份的工具。
在跨境购物、代收包裹时,要格外谨慎。
即便是看似普通的包裹,也可能涉及违法物品;
使用虚拟邮箱或代收服务时,也应确保合法合规,避免卷入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