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争议?政府拟修改法律赋予警方更大信息收集权

综合本地媒体信息,新西兰政府已承诺将推动法律修改,以明确警方在公共场所收集、使用和保留个人信息的权力。此举被部分法律专家视为可能带来“重大转折”,但同时也引发了对隐私侵害与“监控国家”倾向的担忧。

新西兰警察部长Mark Mitchell表示,相关改革旨在“让国家更安全”,赋予警方在面对潜在公共威胁时拥有更清晰、合法的行动空间。不过,他未透露具体细节,仅称政府将在“第三季度计划”中进一步公布内容。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动向与近期的两起司法判例密切相关。最高法院在Tamiefuna案中裁定,警方在交通拦截时随手拍摄的一张照片不得作为证据,认定警方无一般性取证权。此外,警方也被要求删除数以万计、主要涉及年轻毛利人的照片,因为拍摄时并无针对性调查。专家指出,这些案件凸显警方现行取证权力的局限,可能正是政府推动修法的导火索。

奥克兰大学法律学者Scott Optican表示,如果法律修改真的允许警方在没有逮捕或拘留依据的情况下,主动要求信息并长期留存,将是对现行法律秩序的“真正转变”。但他也强调,目前关于“公共场所”“证据范围”等关键概念都含糊不清,难以判断改革的实际影响。

警方工会则认为,当前的法律环境使一线警员不知所措,甚至在拍摄帮派成员照片时都心存顾虑。工会主席Chris Cahill呼吁恢复“平衡”,并指出随着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发展,社会应更明确界定警方的合法操作边界。

image

然而,新西兰隐私委员会及公民自由组织则对此警告称,若新法被滥用,可能会削弱公众的隐私权。他们还强调,警方过去在无调查目的下拍摄毛利青少年的做法本就是“隐私侵犯”,任何扩权必须经过全国性讨论,以防止技术被滥用。

新西兰隐私专家Gehan Gunasekara指出,当车牌识别、GPS、监控摄像头与人脸识别等信息结合,警方几乎可以实时跟踪公民动向。“‘没什么可隐瞒就不必害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警方的职责不是随时掌握每个人在做什么。”

总体来看,现政府的修法承诺折射出治安与隐私权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新西兰警方渴望法律清晰化,以便合理运用新技术;另一方面,社会舆论担心此举可能带来监控国家的雏形。随着具体方案公布,这场关于安全与自由界限的辩论可能会愈演愈烈。


请先 登录账号 参与评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