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虽好,但不是所有母亲都会选择母乳喂养。

这也是为什么婴儿配方奶粉对很多家庭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全球监管最严格的产品之一,配方奶粉的包装、成分、宣传语都受到严格限制。
如今,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打算更新已有20年的相关规定,理由是:科学进步了,旧规跟不上时代。
新提案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禁止在奶粉罐正面宣传某些“功能性成分”,比如“促进大脑发育”“让宝宝更乖”等——因为这些说法很多都缺乏足够科学依据。
监管机构担心,家长因此花冤枉钱买“添加了额外成分”的高价奶粉,甚至延误了真正需要就医的宝宝。
但新西兰政府却决定不跟进。
为什么?原因之一是经济。
新西兰每年出口近20亿纽币的婴儿奶粉,一半销往中国。
这些“功能成分”的宣传语,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卖点之一。
如果新规落地,这些宣传语不仅在新西兰不能用,在中国也得删——因为两国要求包装一致。
而且,新西兰本地媒体调查记者Anusha Bradley还发现,参与游说反对新规的人中,竟然有负责决定此事的部长的亲妹妹。
这引发了关于政策是否受利益影响的质疑。
她在播客中表示,早在2012年FSANZ就开始评估奶粉标准,十多年来发布了几十份报告、做了多轮市场研究,结论是:虽然对企业有成本影响,但新规能给家庭带来更大公共利益。
业界普遍接受新配方标准,争议的焦点其实是“怎么宣传”。
一旦禁用标签上的那些吸引人的宣传语,奶粉在市场上的差异化优势就没了。
因为本质上所有配方奶的营养价值都差不多,那些“功能性宣传”反而成了主要卖点。
目前企业已同意另一项新规:一些为特定健康问题(如乳糖不耐受)设计的配方奶,将改由药房销售,并由专业人士提供建议。
而新西兰新生儿专家Gergely Toldi医生则提醒:“奶粉只是母乳的替代品,不是神药。
“家长不需要为了那些‘神奇成分’买最贵的奶粉。
“最重要的是科学证据,而不是谁的广告打得响。”